19 July, 2013

逐臭之夫

貓眼的世界:逐臭之夫


台灣立報 2013/07/19
黃懷軒

念書讀大學的時候,大概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的感受到讀書只為自己不為別人的時期,雖然敝人自小天資聰穎功課好,隨便念念考試一百分,但我怎麼都覺得我是在為別人念,為父母念、為老師念、為掌聲念。高中失去人生目標玩太兇,誤打誤撞還是弄到個大學念,還好念的是設計,我像是一頭栽進一個嚮往的世界,熬夜做設計再辛苦都甘之如飴,勒緊褲帶為了買原文書也在所不惜。總之,不再為別人,做任何事都是為自己,我很享受學生時代學習設計與做設計思索的過程。

出社會進入業界之後才發現設計這件事其實並不這麼好玩,當許許多多的現實條件都要進來參一腳之後,設計像是一種沒有準則的攻防,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有著自己的盤算,不論是為錢、為名,總之,幾乎不會有人是為理論或為理想,起碼我到現在沒見過幾個。但不管是為名、為利、為理想都好,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愛吃肉的我不會強迫你吃菜,頂多我自己不吃,基本上只要你敢說我就敢信,明說了最起碼也可以找到一個對話的基準點。討人厭的是人們總不明說,不論求財求名總要說成追求遠大理想,好像選美佳麗在台上不管問她啥鬼問題總要扯到世界和平一般地虛假,那這就累人了。

我們的社會上人人都愛戴高帽子,喜歡用一堆漂亮話來包裝所有不符社會或道德潮流的東西,即便那才是你真正想要的,仍舊要九彎十八拐的迂迴來達到目的。想要錢就說錢,想要名就說名,真的想做好一件事最需要的其實是閉嘴,說一百句美麗的修辭也比不上做一件實在的決策來的有幫助,但我們就是學不會。在台灣,從學界到業界,設計這行業裡充滿了修辭與虛偽的廢話,說說唱唱,像是鬧劇一般,實際上的目的則是沒人說得準。

那好啦,所有關乎社會福祉或是公眾利益的實質設計的務實討論,總是像亂槍打鳥般在虛無飄渺間結束。於是乎理所當然的,我們花大錢造就了一堆蚊子館甚至是佔地方的廢物建設,而參與其中的大部分人卻都沾沾自喜。業界混久了,有時真的令人很想掐LP自殺。

說錢是錢,求名是名,明擺著要甚麼做甚麼的人,不論道德上是對是錯,某種程度而言依舊贏得我的尊敬;但屎尿即便鑲了鑽仍舊是臭不可聞,如果設計只是一種用美麗辭藻包裝著名利的空泛行業,那麼,我們不過都把自己搞成逐臭之夫罷了。
(展示設計師)

18 July, 2013

奴家思想

貓眼的世界:奴家思想


台灣立報 2013/07/12
黃懷軒

台灣這島上自認匯集了中華文化五千年來的精華,暫且撇開國家定位的政治問題不談,半世紀前的國共戰爭分別了台灣與中國,一大批來自中國大陸的文人政要達官顯貴與常民逃到台灣落地生根,加上中國長達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文化毀壞,這些大概都直接間接的造成台灣在中華文化上自認地位高人一等的心理認同。不管同不同意,起碼,我們這一代人是這麼被教大的。

不論台灣島上的人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位置,在我看來,現在的我們倒是中國得很徹底,甚至比中國還中國;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奴性甚深啊。台灣人的奴性由上至下,從基層到高層,從窮人到富人,幾乎都一個樣,面對制度總是乖乖的服從,少有質疑;奸巧一點的,就想著如何規避制度獲得好處。公部門不論制度有沒有問題,一切只在乎合乎規定,依法行政,只要沒人吵沒出大事也就這麼一直湊合著。華人圈子千年來的儒家文化就是為了教出順民,越是不卑不亢,越是逆來順受越好,不論是官員或是人民,這點台灣真是做得可圈可點。

奴化的除了制度之外,還有思想。奴化的腦袋讓我們不思也不想,我們不習慣提出想法,不習慣提出質疑,不喜歡正面討論,總愛背後議論。年輕人在教育制度下越來越馴化,沒有目標,沒有熱情。人們看來自信滿滿,很有想法,但充其量都只是人云亦云,看看大家說啥就跟著說啥,跟著民意走,跟著名嘴走,這社會對公共議題看似意見很多,但實際上只有一種意見;島上充斥著廉價的知識,隨便上網Google一下就可以出來當專家,典型的奴性,因為自卑怕被瞧不起,所以要裝得什麼都懂。人蠢才好使喚,人奴才好控制,雖然政府成天喚著要人才,但社會及教育卻一直不斷的要把我們變成奴才。相較之下對岸媒體、學界及年輕學生們的思考卻極具自信,獨立、熱情且積極,個個色彩鮮明,早已準備面對世界。

我不是要談文化認同,更不是要說政治認同這種低能的東西。只是時常懷疑到底這島上的人們哪來這麼大自信,自以為是地看輕對岸。在中國除了黨國忠誠沒得討論,其他什麼都可以討論;在台灣卻是只有黨國忠誠可以討論,其他什麼都沒得討論,這種像是全民中邪的現象看在眼裡豈不覺得荒謬!?這兩相比較,我們的奴家思想,肯定要強些。
(展示設計師)

媽媽的寶貝啊

貓眼的世界:媽媽的寶貝啊


台灣立報 2013/07/05
黃懷軒

最近政府簽了個《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被罵到臭頭,走到哪都有人在討論。可是除了「維護台灣主體性」、「開放中資會傷害台灣中小企業」的含糊評論外,幾乎所有被質疑的內容都是將中國當壞人先,例如中方資金大於30萬美元即可允許負責人及兩名幹部來台,就批評會造成大陸人只要拿出約9百萬台幣即可讓一家三口移民來台灣。派駐台灣就等於移民?大陸人都巴不得移民台灣?

這讓我想到「媽寶」,所謂「媽寶」自小被媽過度保護,啥事都要找媽,因為媽不只幫他擦屁股,還會說好話給他理由與自信。台灣幾十年來的經濟發展也不是沒有開放外資,許多的中小企業及傳統產業當然一定受到影響,有的轉型、外移,有的倒閉,當然也有的更加擴張進步。市場是逐利的地方,只要有利可圖,自然會有產業的空間。競爭才會有進步或改變的可能,台灣現在不也中小企業林立?並沒有因為外資或境外企業的進入而倒光。反而是政府長年的保護政策,過度保護部分產業,造成企業故舊不願改變,失去了競爭的先機。台灣一天到晚在說競爭力,事實上封閉得不得了,都是關門玩自己的,再加上政府保護,只要維持這樣的狀態就不怕沒錢賺,改變產業或勞動環境只得等企業主發願才有可能。

當兵時晚點名都要唱《我愛中華》,現在大概都改唱我愛台灣了。若要將中國視為外資,就該和其他外資一樣看待,麥當勞、肯德基衝擊了傳統中小餐飲業;好市多、家樂福也打死了一堆中小型商店;聯邦快遞(FedEx)、優比速(UPS)進入台灣時本土的物流公司不也哀鴻遍野,也都不見有愛台人士出來說嘴,什麼政治認同、國家主體性根本就不是重點。我從來都搞不懂什麼叫「台灣主體性」,如果像這些愛台先進所說要維護國家的主體性,不是更該把中國當外國嗎?一邊一國,外國人來台投資不是「外資」是什麼?

要談商業就談商業,要說政治就說政治。嘴巴上要批評商業政策實際上卻是質疑黨國忠誠,其實是很無理反智的低能事兒,偏偏咱們的寶島政客及名嘴就專幹這種事。

只有缺乏優勢害怕競爭的企業會害怕開放,佔好位置的既得利益者會急於保護自己爽歪歪的小圈圈;也只有欠缺實力的產業會整天喊著要政府保護,像媽寶一樣,在家一條龍,出了門就啥都不行了。既然國家主體這麼重要,那就有點自信先把自己當個國家看唄,面對來自中國與世界的競爭本來就是必然的,扛著「台灣是母親」這種意識大旗,只是自欺的媽寶心態。
(展示設計師)

麥當勞與唐寶寶

貓眼的世界:麥當勞與唐寶寶


台灣立報 2013/06/28
黃懷軒

台灣麥當勞的一家分店報警驅趕唐氏症顧客,我隔了幾天才看到這新聞。上網搜尋後續相關發展,目擊者的說法不同,但麥當勞卻也不敢公布錄影帶;一開始麥當勞拒絕道歉,還說處理沒有不妥,但最後麥當勞還是由台灣區最高負責人召開記者會公開道歉了。事件看來似乎沒什麼,像是鬧劇一般,但其實我真的覺得很不可思議。姑且先不論事件細節的真相如何,光是報警驅趕唐氏症顧客的處理方式,背後所憑藉的其實是一種很深的歧視──因為你非我族類。

歧視這東西一向都來自於優越感,一方自詡在人格、精神、財力、地位…等等各種表象事物之上高於對方,所以我比你強,比你高,所以我可以看輕你。但這種優越其實很大一部分來自社會風氣所塑造出來的假象:例如當社會崇尚金錢與物質,有財力負擔奢侈品的人就更容易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當社會普遍崇尚學歷時,高學歷人的就普遍覺得自己是菁英份子;當大多數人崇尚花美俊男或爆乳辣妹時,長得美的帥的身材好的,自然會斜眼看那些長得媽都不想認的;更深沈地,當社會普遍對生命的認知為人類是萬物之靈時,身在這環境裡的動物們就慘了。

在許多立法完善保障基本人權的西方國家,台灣麥當勞及那位經理肯定會被告到傾家蕩產,但是可以想見,在台灣他們肯定道個歉就會沒事了。因為號稱重視人權的台灣社會,其實不論是法規面及社會意識層面,其實對歧視這件事情無感。

台灣社會的自我優越意識之強大,我想世界上少有其他國家可以比擬。我們喊東南亞國家來的勞工為「外勞」,卻稱在台灣工作金髮碧眼的西方人「外籍人士」,這其實就是歧視。因為我們普遍認為東南亞國家經濟落後不如我們,殊不知不論是曼谷或是雅加達都已比台北先進不知凡幾;我們瞧不起大陸人,逢中必反,殊不知不論在科技、經濟或其他外在條件上,中國的二線城市也早已比台北優越。

我敢肯定麥當勞趕人這事在台灣社會上其實一定到處都有,只是今天剛好是麥當勞這大企業趕了相對弱勢的顧客,所以被媒體給爆了出來。歧視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我們視而不見。不論生理或是智能上的不同,改變的只有生命表現的形式,其他如物種、財力、學歷、帥度或是爆乳指數這種外在條件更不用說,絲毫不會影響生命的本質。只有當人們的群體意識普遍瞭解到生命這東西其實本質是一樣的,壓根沒有優劣高低的分別時,歧視才會消失。
(展示設計師)

絕口不提文創

貓眼的世界:絕口不提文創


台灣立報 2013/06/21
黃懷軒

我又想要來數落一下台灣的「文創」這回事。台灣的所謂「文創」這東西其實已經蔓延到各個角落,路邊隨便一位大叔大嬸搞不好都可以跟你討論「文創」這東西討論半天,但是實際上台灣社會不論官方、產業或學術界,對於「文創」到底是個甚麼鬼都沒個定義。

再來上個名詞解釋的課程:所謂「文創」依字面解釋就是「文化」與「創意」的意思,那麼請先定義「文化」與「創意」。依據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9年提出的國改研究報告:「『文化』一詞,已普遍為人所使用,但是,它的定義到底是甚麼卻沒有明確的定論。」我的認知是「文化」一種廣泛的指涉,一種社會共識或現象,隨著時代與社會現象變動;至於「創意」,我認為是一種跳脫既有模式的思考方式或是脫離常規的問題解決方案,你不同意當然也可以,因為每一本中、英文字典、辭典的解釋也都不一樣,要是可以簡單用文字規範甚麼叫創意,那還是「創意」嗎?那麼問題就來了:啥?這些都無法定義?那請告訴我你如何可以說明甚麼叫做「文創」?

執行設計案的時候老是不斷聽到「文創」兩個字,尤其是政府單位的案件。通常不論是私人或是政府單位的案件,只要在會議討論中聽到提出要設計單位思考或考慮「文創的OOXX」的時候,我就會立馬知道這個人肯定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說甚麼,於是只好用一堆虛無飄渺的話來帶過。而從我進入設計產業十多年來,目前為止,我可以說是100%判斷正確。

現在幾乎所有政府單位與設計相關的案件都要扯到文創。在搞不清楚究竟甚麼叫做「文創」的狀況下,不管設計的成效或對錯,心態上只要扯到文創就是政治正確,這其實才是設計產業面對公部門案件最大的難題。文創隨人說,你我的解釋很不同,創意也沒定義,所以官方只要提出一個扯到文創的意見或決策,成敗也就都不關他們的事了。因為以「文創」做為回覆或要求,其實和甚麼都沒說是一樣的。

做表面與呼口號向來是台灣社會與政府的強項,但是不論文化或創意卻恰恰都不是這樣的東西。說實在的,現在的「文創」就只是個口號,不論台灣成立多少文創相關的研究單位或是學系都沒有用,只要我們可以回歸設計教育的基本面,官員不再呼口號,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就可以發展的比現在更好。

扶植「文創」的第一步,就是忘記「文創」兩個字。
(展示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