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May, 2013

封閉的世界

貓眼的世界:封閉的世界


台灣立報 2013/05/17
黃懷軒

我這個年紀的台灣人,對台灣解嚴前的思想封閉氣氛或許印象不深,大約都停留在有些關於黨國或國家領導人的話不能亂說、課堂上不准說台語之類的,社區或政府機關圍牆上還留著斑駁的小心匪諜、殺朱拔毛的標語,但戒嚴期間都還是我們懞懂未知的年歲。解嚴後正是我們青少年的時代,求知若渴、叛逆不羈,社會也正值思想開放的起點,一切事物看來似乎都有可能性,有一種大家一同穿好鞋、繫好鞋帶準備走向世界的氣氛。

幾十年過去了,這種思想上開闊的氣氛卻像是曇花一現,倏忽消逝,最後擴張的只有金錢掛帥的資本主義。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出於某種緣故離理性越來越遠,情緒卻越來越大。十多年來的政爭讓我們看不清現實,媒體的沈淪讓我們的思想封閉在電視機裡,除了金錢,除了民粹,我們幾乎什麼都沒有。近日台灣漁民遭菲律賓公務船槍殺,即便菲律賓在此事件上處理不當,但舉國沸騰的仇菲情緒對事件處置非但一點幫助也沒有,鎮日喊打喊殺的媒體也只凸顯了其實台灣人民也不過就是一群情緒過剩且容易操弄的暴民。

菲律賓與美國簽有《菲美相互防禦協議》,加強太平洋島弧國家軍事合作更是美國近年於亞太地區積極戰略佈局以圍堵中國的手段之一。新聞媒體成天分析著台菲軍力喊著開戰,卻對亞洲各國之間情勢完全不加著墨,好似國與國之間只有軍力強弱需要考慮,軍隊強的就可以不分青紅皂白地先殺個片甲不留再說,這和路上的流氓有啥分別?即便不顧及國際情勢或是軍力強弱,戰爭勢必會造成更多的生命損失,永遠都該是理性思考後不得不(最好永遠不)的不得已手段。殘酷的戰爭大概是人類所能夠發明最惡劣的事,咱們勇敢的台灣人卻躍躍欲試。

有時真的非常難想像台灣人如何可以這麼的不在乎世界,卻又自卑的渴望被世界看見,一種兩相矛盾的嚴重精神分裂。當年我所感受到的思想開闊氣氛早已經不在了,現在的人們被教育成不再理性思考,只會被媒體牽著走;即便受過高等教育,遇到事情時台灣人的反應通常仍像是單細胞生物一樣,推脫、哭鬧或是吼哩系,憑藉的只有本能,不會思考。

台灣已經解嚴幾十年,但卻陷入另一種自己所造成的民粹戒嚴封閉狀態。思想上的封閉終究會把台灣這座島給關上門,直到令所有人喘不過氣。
(展示設計師)

分裂

貓眼的世界:分裂


台灣立報 2013/05/10
黃懷軒

生活在這樣的時代這樣的社會,我時常都有精神分裂的感覺。彷彿自己不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時時刻刻分裂著。處在一個矛盾的環境,為了保護自己,得準備許多不同的「我」,好在不同的分裂時刻拿出來放在對方面前。

設計是個務實的行業,追求的是處理問題的美好方式,不論是何種設計領域。可台灣設計業不來這套,江湖走跳全靠一張嘴,說得好比做的好重要,反正遇到腦子清楚的業主有幾多?大部分都只要設計師提供一種足以炫耀的虛華。這裡的人們不習慣買賣看不見的想法、創意、觀念,只想交易實質的虛榮。

這社會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但絕大多數的人總是令我感覺缺乏真實感。台灣的人們總是好像被一種薄膜或是殼一樣的東西罩住一般,遠看隔座山,近看隔層紗,通常最能夠準確判斷其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念茲在茲的標準,大概都是利益,不論是金錢、權力或是名氣皆是。利益的硬殼把人們的靈魂全困在鼻屎大的丁點地方,密不透風,悶不透氣。了不得的是即便殼也還是有等級的分別。硬殼軟殼、金殼銀殼、雕花鑲鑽各有特色,人們以殼自豪,顧盼自雄。各級別之間還會相互較勁,想方設法把殼弄得華麗亮閃閃,好像不逼迫別人注意到自己是種罪行一般。

台灣的設計產業數十年來的進程中,製造出的問題比解決的還多。好大喜功的設計思維自政府、學校到民間連成一氣,社會的集體風氣造就出一堆精神分裂的設計師,口若懸河說得好聽洋洋自得,但蓋出來的建築、室內、展場卻是這麼的不堪入目草草了事;喊了多年的文創,只扶植出一堆唯利是圖的財團及廠商。

其實不止設計師,一大堆需要深究的專業工作大都早沒了專業的堅持,看來只得不斷精神分裂迎合業主的要求。但是時代氣氛只是一種社會現象,再怎麼變化,改變的也只是道德感、社會規則這種表象,終究不是塑造人的唯一條件。人性豈是這麼容易改變的一種東西,如果不是我們本性如此貪婪浮誇,又如何會造就這樣的產業環境?

進入業界也已十年,始終覺得自己適應不良。但是這種適應不良其實比較像是水土不服。日子久了,通常這種時候,我就開始分裂了,面對各種不同業主或廠商,就會有不同的我出現,為了糊口,覺得自己開始一磚一瓦地建造自己的牢籠,即使我的殼和其他人比起來大概顯得單薄,但我仍舊為了這個令我人格分裂的殼感到惆悵。絲毫無法顧盼自雄,得意洋洋,反倒羞愧得不得了。 
(展示設計師)

02 May, 2013

鐵娘子與博物館(完結篇)


貓眼的世界:鐵娘子與博物館(完結篇)



台灣立報 2013/05/03
黃懷軒

佘契爾的政策之後經過二、三十年的轉變,英國的博物館產業成了西方各國效法的對象,不論是在展示設計、博物館組成及制度、經濟面、政策面,英國都成為博物館領域的先驅。現在全倫敦各個有政府經費挹注或持股的主要博物館都免收門票(特展除外),博物館成為名符其實的公眾教育場域,不論你是誰,來自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不花任何一毛錢在博物館裡待上一整天。

說博物館產業是一門生意或許太過俗氣,但事實上在現代化社會中任何一種系統要能夠運作都脫離不了經濟因素,除非人類經濟活動的基礎規則有了重大改變,否則不論最終目的為何,一切的系統終究都是生意,只是生意還是可以分為對社會有正面助益,或是純粹的金錢,甚至是為惡。

博物館產業在英國及歐美發展至今,教育及市場意義已不再侷限於博物館內。博物館這個概念,早已從「博物館產業化」發展至「產業博物館化」的境界,健力士(Guinness)啤酒於2000年在都柏林開幕的健力士啤酒倉庫(Guinness Storehouse),就是一座結合博物館展示教育並藉由參觀者經驗達到行銷目的的企業博物館,隨後海尼根(Heineken)及其他各大國際企業也紛紛開始效法。

佘契爾對市場經濟乃至於博物館產業的影響深遠。對照台灣近日修法推動國家公園及風景區開始收費,故宮更在日前將入館門票悄悄漲價,這些舉措說穿了都是為了因應開放中國旅遊團來台後,忽然間大量湧入的觀光人潮所做的對應措施。

通常危機也是轉機,自日據時代開始在台灣停滯不前近百年的博物館產業,是不是也可以開始由政策面、制度面、教育面及市場面等不同面向,開始重新檢視並改造我們的相關政策及制度?讓產業實質上成為一種循環且自給自足、自我成長的良性競爭迴圈,才能創造永續經營的產業環境。

相較於佘契爾80年代的政策改造了博物館產業之後,台灣現行的博物館政策思維仍一成不變,博物館的經營者都是公務員,絕大部分都不具展示或博物館產業的專業知識與經驗;制度上直接吸取政府的奶水,沒有倒閉與競爭的問題。所以台灣第一的故宮博物院雖號稱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但除了國共內戰後搶運來台的豐富館藏具有文化上的重要性之外,其他各方條件都離頂尖博物館遠得很。

以落後英國30年以上的博物館產業思維及政策,要有水準之上的博物館無疑是緣木求魚。除了漲價收費這樣短視近利的政策之外,在佘契爾後的這一世代,我們其實可以思考更大的改變。
(全文完,展示設計師)

鐵娘子與博物館(三)


貓眼的世界:鐵娘子與博物館(三)



台灣立報 2013/04/26
黃懷軒

博物館法人化其實並不是新聞,甚至在英美等國也已存在許久。美國著名的史密斯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早在1846年成立時起就由美國國會授意以獨立於政府機構以外的法人型式統整並經營旗下的博物館及學術研究機構,史密斯森學會經過160多年來持續擴大,形成一所博物館群遍及全美的學術及博物館機構。但在當時不論英美的這些公私立博物館機構其實仍由私募基金及國家給予主要營運經費。

佘契爾的政策促使英國的博物館面對市場壓力後快速調整腳步,開始靠新的展示設計思維來吸引參觀者上門。但是博物館經營者很快的發現只靠門票收入無法維持一座博物館的龐大開銷,必須透過其他經營手段來滿足參觀者各方面的需求;展示設計僅是吸引民眾上門的第一步,如何讓參觀者停留並掏錢消費則成了下一階段的改變重點。

英國的博物館在80年代開始思考參觀者除了學術、求知、教育以外其他的需求,開始設置餐廳提供食物,設立博物館商店提供紀念品及衍生商品的販售。博物館加入了市場性的考量後,為了支應開銷及營運,儼然已經轉型成為一門生意,這門生意不同的是除了將本求利之外,只要是經營得當,會是門對社會發展有正面助益的好生意,而這些市場性的改變後來也影響了世界各國的博物館政策及策略。

博物館為了自籌財源,積極發展展示的方式與技術,除了培養博物館自身的研究深度與呈現能力外,也會扶植其他與供需鏈相關的設計產業;好的展示吸引參觀者上門,促使博物館商店的營收成長,專業的博物館經營者將博物館商店視為博物館經驗的延伸,賣甚麼、怎麼賣都有其背後意義,博物館商店支援博物館的營運,也延伸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博物館收入增加,除了維持營運外,可以用來改善軟硬體設施,以吸引更多參觀者,增加民眾教育的推廣成效;營收也可配合政府預算輔助,支援各類大、中、小型研究計畫,計畫成果可以促進學術研究的發展,進而提升博物館的名聲與學術地位。

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公司(The British Museum Company Ltd.)及法國的RMN集團(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國家博物館協會)都是相關概念下的產物。國家可以透過法律規範、預算的挹注審核機制及法人股份的持有比例來監督博物館的營運。透過市場機制及完善政策監督的博物館產業,可以形成一個獨門的教育產業,減少政府預算的支出,既促進學術與大眾教育的發展,且提升了創意、設計、行銷、服務、製造等各相關領域產業的正向發展。
(展示設計師)

鐵娘子與博物館(二)


貓眼的世界:鐵娘子與博物館(二)



台灣立報 2013/04/19
黃懷軒

博物館這東西其實存在西方歷史已久,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約出現於西元前280年的希臘,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博物館仍被視為一種高高在上的學術殿堂。真正全面對公眾開放的博物館要算是1677年英國牛津(Oxford)的艾須莫蘭博物館(The Ashmolean Museum),但僅此一例;即便到了19世紀,假如你想參觀倫敦的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仍舊得要提前2周寫信去要求參觀並取得許可。

即便如此,英國仍舊是最早正視博物館作為一項專門領域的國家,早在1970年代萊斯特大學就成立了博物館學(museology)的部門(University of Leicester, School of Museum Studies),只是當時的博物館學部門仍舊依附於考古學系之下,學術及研究方向仍舊侷限在人類學、考古學、英國史、自然史、地理學、分類等領域,關於博物館展示、典藏、營運、社會教育甚至是公共關係等領域則是少有著墨。

而當一向養尊處優的「國立」博物館們開始要想辦法養活自己,博物館已不可避免的必須直接面對群眾,更直白的是直接面對「參觀者」,因為這些願意付門票進入博物館的人直接間接的決定了博物館的存續。博物館開始尋求來自各方面的協助,參觀者統計、分析、調查,市場性、教育性等各方面的研究開始蓬勃發展,展示設計變得無比重要,如何吸引參觀者上門成為博物館的重要課題。當然透過市場行銷策略、宣傳造勢等方式在展覽初期依舊可以吸引參觀者上門,但以常設展或是博物館長期經營而言,富吸引力、趣味性及教育意義的展示才是吸引參觀者的不二法門,因為現時的參觀者早已由各領域學有專精的專業者轉變為一般家庭大眾。

佘契爾的政策造成市場的劇烈轉變,博物館的展示方式必須由被動的「陳列(Display)」劇烈地調整成對參觀大眾具吸引力及親和力的方向,於是更為靈活、有趣、具主題性、故事性及親和力又不失教育意義的展示方式在整個博物館展示設計的發展進程漸漸的成為主要的方向。被奉為博物館展示設計界教父的Giles Velarde在80年代設計了倫敦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London)的恐龍廳並獲得廣大迴響,背後所奉行理論依據無一不是以空間設計、故事性、趣味性及教育意義為圭臬。該展廳幾十年來未有太大改動,每年依舊吸引了為數眾多的參觀者一去再去,不只形塑了現代的博物館展示設計模式,更引起後人提出無數的討論。

自此之後,博物館展示設計變成一門獨特的領域,藉由與博物館主事者與相關研究人員的密切合作,展示設計成為博物館吸引參觀者上門的最佳利器。
(展示設計師)

鐵娘子與博物館(一)


貓眼的世界:鐵娘子與博物館(一)



台灣立報 2013/04/12
黃懷軒

舉世有名的鐵娘子佘契爾(Margaret Thatcher)這個週一去世了。她除了是英國第一位女性首相之外,也是20世紀英國在位最久的首相。她在英國政治圈及國際政壇叱吒風雲,喊水會結凍,出了名的作風強硬,有人說她塑造了現在的英國;也有人說她主導的自由市場政策過度傾向資本家。不論如何,對她的政績褒貶不同調,也十分兩極。但除了政治之外,鮮少人知道鐵娘子佘契爾其實直接造成了博物館展示方式的改變,也間接造就了現代的博物館產業。

佘契爾當政之前英國主要的博物館仍舊直接屬於政府機構,館員基本上就是公務員,每年接受政府編列預算以維持營運。博物館的主要工作「只有」研究一項,若你不是該領域的學者專家,即便博物館是對外開放的公眾場所,一般民眾會主動參觀博物館的是少之又少,博物館對於大眾教育的功能基本上是被動的。該時期博物館內的展示方式以「陳列 (Display)」為主,有沒有人看、好不好看、有不有趣、博物館是不是友善的公眾空間等,都不會是需要被在意的議題,因為博物館不需要民眾的參予與支持,參觀者基本上不是博物館所關心的部分。博物館仍屬於學術機構的範疇,與一般大眾其實沒有直接的關係。

在1979年上台的佘契爾,接手的其實是一個幾乎要被踢出已開發國家之列的英國,經濟狀況每況愈下,政府赤字嚴重,幾乎要關門大吉。80年代佘契爾執行了一系列政策,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將許多國營的獨佔事業私有化、公司化,除了刺激英國經濟恢復活力,也為了減少政府的財政支出。佘契爾的政策背後秉持的其實是一種效率的概念,她認為不賺錢甚至只靠政府餵養的非必要政府機構,此後必須要自給自足。而被政策點名必須脫離政府經援懷抱的政府機構也包含各大博物館,即便是大名鼎鼎的大英博物館也一樣。

自此之後博物館不再是政府機構,必須自負盈虧,經營不下去的只有倒閉一途。此舉在制度面上強迫博物館轉型,不再維持公務體系單一制度單一目標的組成結構,博物館開始轉型為基金會、法人、甚至是企業化的經營型態;市場面上博物館開始必須直接面對民眾,吸引民眾來到博物館,證明博物館達成的教育功能成效以取得部分來自政府的補助款,而增加的參觀者也代表增加的自籌財源收入。

博物館直接面對參觀者的媒介就是展示設計,這項重大的政策制度轉變直接改變了博物館展示設計這個行業的未來以及整個博物館產業的發展。
(展示設計師)

忍功破功


貓眼的世界:忍功破功



台灣立報 2013/04/05
黃懷軒

我一直覺得一時的鬥爭大概不可怕,但無止境的鬥爭肯定很嚇人。不過這島上的人們似乎挺無感的,整天鬥來鬥去不嫌累。

這些天弊案頻傳,新聞台鋪天蓋地24小時的播報讓人連躲都沒地方躲,想閉上眼睛不看、關起耳朵不聽簡直比登天還難,大概非得瞎了聾了才有可能擁有半刻清靜。媒體們打落水狗的樣態表露無疑,幾乎各台都是法官,個個都是神探,有罪無罪一點都無關緊要,沒有人在乎,在這樣一種社會的氛圍與人民的看戲心態下,基本上你只要是嫌疑人,甚至更慘的要是被羈押或起訴,你就彷彿已經是判刑確定被定罪的罪人,人人得而誅之。公眾人物或許還有一點透過媒體澄清說明的特權,若你是一般升斗小民,就準備背負這罪責一輩子翻不了身。政治人物見民氣可用,不必想解決制度性的問題,只要應付應付等風頭過了就行。

我不知道這些涉入貪污或是瀆職等各類案件的人有罪無罪,舉證是檢警的事,判刑是法官的事,我只知道在司法程序完成且確定之前,所有人都是無罪的,基本上和你我沒有不同,享有幾乎一樣的權利與義務。就理性而言,我們不該以不同的、有罪的眼光看待身陷法律事件的這些人。但偏偏這島上最欠缺的就是理性。情緒化的思考充斥著我們的腦子,人云亦云,好像生在這島上的腦子都不會思考似的,只有爽不爽。理性不存在,也不需要,我們只要「主流」,只要「民意」,殊不知民意大多數的時候都與是非無關,主流通常都是只是愚蠢的跟風。人們喊打喊殺,只要大聲的那方就是真理。不管是反貪腐、反壟斷、反核、反扁、反馬或反什麼碗糕的,缺乏理性的狀況下最終都會露出一種鬥爭的氣味。

綠色執政時代貪污案層出不窮,藍色執政時代貪污案也層出不窮;綠的出事時有綠衛兵,藍的出事時也有藍衛兵。說穿了這些現象不過就是一個不理性只會喊打喊殺充滿鬥爭的瞎眼愚民們所造就的這樣一種「民意」或「潛規則」使然,不管是不是貪污或是啥鬼的事件其實都沒有對錯,會錯的只是有沒有站對邊。

滿紙寫來真是充滿了憤怒、沮喪、失望及無奈。憤怒的是這島上的人們一點都不在乎是非,沮喪的是這島上大多數的人們總覺得自己是正義之師,失望的是這島上的人們好像藍綠色盲沒藥醫,無奈的是我還得在這寫這些令人無奈的廢話。我的忍功沒有我的偶像好,對這些鳥事我還是常常感到憤怒血壓高,尤其當這島上的人普遍的陷入一種無感的鬥爭時,我的忍功就會破功。
(展示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