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June, 2013

快慢不是問題(上)

貓眼的世界:快慢不是問題(上)


台灣立報 2013/05/24
黃懷軒

台灣公共工程問題層出不窮已不是一天兩天了,而是數十年。如果有哪一任的政府願意認真地解決這個每年造成數百億國家財政浪費的問題,無疑都會是功德一件。近日聯合報一則新聞顯示咱們政府也終於注意到了問題;只是話說要想解決問題也得先問對問題,這則新聞卻明白指出了其實我們的政府不明白問題在哪。

總統問到「台灣公共工程為何比人慢?」,並在就職周年前夕開高層會議會商。但最根本的,其實「快慢」根本就不該是問題。工程技術顧問公會理事長李建中是唯一中肯指出部分產業問題的人,他說:「營造廠商設立門檻太低,廠商能力不足、不願養工人、依賴下包商,下包商又依賴臨時工,產業結構不轉型,推動工程進度當然受影響」。至於會中所提壽險資金挹注公共建設的部分我不懂,我只知道台灣每年花在公共建設上的錢很多,但由於封閉的採購法及官僚制度或是政策草率,加上首長好大喜功、官大錶準的自我感覺良好心態,造就了普遍造價高昂但設計與建造品質低落的公共建設。至於私相授受的這種人脈文化,影響深遠,大概要再過千年才有解。

工程會主委陳振川說台灣公共工程慢的部分因素是土壤鬆軟、地震規模大,所以施工費時云云;說實在的,這種外行人才說的出來的話出自工程會主委真是令人驚訝。依此邏輯,由於土軟不好蓋,所以這麼多年來台灣的工程技術應該早已進步到一定程度了,但是並沒有;而桃園中壢一帶地質大都是岩盤,依此邏輯工程應該都會蓋得飛快,但是也沒有;同理,丹麥通往瑞典的跨海大橋加隧道地質條件更軟更複雜,工程規模也更大,應該要蓋到天荒地老,但人家已經通車8年了。

各個國家的重大工程都是由政府領頭,也由於經過詳細評估的重大共程通常具有前瞻性及技術性,能夠連帶的扶植在地工程業界的技術,因而在各個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都顯得重要。台灣的工程業界顯然有其產業結構的問題,但更大的問題其實來自政府的短視及漠視。公共工程重要的是前期的政策與規劃,這通常也是需要時間的部分。如果將評估與規劃的時間都計入,和工程發達的先進國家相比,台灣的公共工程其實已經是飛快,但這快通常是來自於官員要剪彩及任期政績的壓力。都已經急就章了,還要多快?蓋很容易,後續的維護管理及效益才是國家公共建設應該審慎評估的問題。

這新聞若為真,那只凸顯了我們的政府與社會有多麼嚴重的脫節,根本就是他媽的外星球跟地球的分別。
(下週續,展示設計師)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