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June, 2013

快慢不是問題(下)

貓眼的世界:快慢不是問題(下)


台灣立報 2013/05/31
黃懷軒

在台灣的設計與工程營造相關產業界中,只要是與政府標案有所往來的的公司團體大概都知道所謂的「合理工期」,基本上僅是參考用。因為這些經過審慎評估與設計後所得出的期程規畫,一旦遇上選舉或任期政績這種政治考量,就只會被放到所有考慮的最最最後,因為公務體系中官大說了算,底下不敢不照辦,承包商終究只是廠商,無法擁有執行決策的實質能力。

設計或工程因為性質與目的不同,所需要的工作項目與執行期程也不盡相同。就拿展示設計的相關案例來說吧,展示設計於前期需要明確的政策與執行效益評估,就算這些都不做好了,最基本的也需要展示大方向的確認與內容研究調查,但是絕大部分的展示設計案都沒有這種東西,僅當作一般工程案發包;於是展示內容這東西要嘛就是虛應故事,不然就是在合約中強迫設計單位要吞下去;吞下去倒也無妨,好的展示設計團隊本來就應該具有資料蒐集與研究的能力,只要你給他時間,但政府的發包端除了缺乏相關知識之外,也不認為這些「看不見」的內容需要時間,唯一的時間表只有長官交代的開幕期程。而施工工期的訂定又是另一項離奇的決策災難,不過大致上仍舊是依著前述的邏輯。

每一項公共建設自評估、提案、設計、施工、監造到營運維管都要面臨無數的問題,越大型的工程牽涉的專業範圍越廣泛。政府忽然在工程快慢上大作文章,一大部分原因大概與之前五楊高架延後通車與近日機場捷運完工期程一再延宕脫離不了關係。重大工程延宕近兩年,其實應該從規劃端到施工端一併檢討,當初工期訂定是否合理?規劃設計的內容是否有誤?承攬廠商資格的評估是否有問題?後續不斷發生的變更設計是否必要?該問的問題豈止萬千,但卻絕不是快慢如此單純的問題。而不只工程技術顧問公會理事長李建中所提出的營造產業轉型的問題,不論工程大小,這些過程應探討的其實是國內自規劃、設計、營造工程與政府採購鍊的一連串結構性問題。

就在這篇下集寫就的期間,行政院新推的經濟振興方案已將1千4百億壽險資金投入公共建設納入政策推行範圍。國家的經濟、公共建設與產業結構其實是相輔相成,往任何一個方向獨立發展都不是長久之計。若政府只會問「台灣公共工程為何比人慢?」,而迅速的對應之道就是砸大錢,那除了沒問對問題之外,還像極了不知道如何花錢的闊佬。
(展示設計師)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