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三)
立報 2012/04/05
黃懷軒
我遇到的中國知識分子是誠實的;相對的,台灣的知識分子時常帶著一種虛假媚俗的面具。
念大學的時候,最令我感到痛苦的事情就是在自己的作品上寫出落落長的「設計說明」。專業上而言,做設計的時候,考慮現實條件、檢討機能是最基本應滿足的前提,在這過程裡,個人對細節處理的能力、對空間呈現的美感,是在無形中融入設計之中。美感既是無形,語言能夠傳達的自然有限,很多時候我能夠解釋實務上的問題,能夠說明材質選擇的考量,但對於美感的東西,我常常擠不出幾句話。4年下來,我的「設計說明」總是寥寥幾句,基本上幾乎不曾超過50個字,更多時候讀起自己的所謂「設計說明」總是心虛不已,甚至覺得根本不該訴諸文字。
然而大部分的同學、學長姐弟妹似乎都適應得不錯,像我這種人算是少數。從前在看大家的設計說明時我常常有一種莫名的焦慮,因為看不懂,感受不到,找不到文字與作品之間的連結,懷疑是自己懂的太少;評圖時更是精彩,個個頭頭是道,賣弄一推抽象的詞句,形而上的話語,引述詩句引述哲學,充滿美麗的修辭,卻少見務實的說明。學生時期的訓練總是以鼓勵想像與不同可能性的探討為出發點,但若只有空泛的文字修辭,其實甚麼屁都討論不出來。學生信口亂說斷章取義一知半解的詞句,評圖的老師教授們深怕他們懂得太少會被看輕似的,也口若懸河評論得天花亂墜。若真的懂,不是能夠用簡單的方式解釋給別人知道嗎?相反的,我們常常越解釋越難,抽絲剝繭後往往只剩一堆空泛的修辭。學生有樣學樣,畢了業,當然就創造了這樣以假亂真虛偽不堪的業界。
所謂的專業者或是知識分子其實與一般人無異,只是個「人」,不是嗎?懂說懂,不懂說不懂,對台灣的知識分子而言,似乎是一種幾乎過分的要求。或許只專精數理、技術、工程領域的還好些,但人文學科領域的就虛假不堪了。建築與設計恰恰就是這樣一種東西,除了工程技術面,還與人文密不可分,於是乎你只要夠會鬼扯,往往都是大師。不論是不是專業者,台灣人不習慣發問,不會質疑,深怕讓別人知道你不懂。
台灣的知識分子以管窺天的狹隘眼界是一種可怕的隔閡,不但把東西看小了,還有一種自圓其說胡亂鬼扯的習慣,劣幣逐良幣,假貨扯久了就成了真,成了主流。我們沾沾自喜,瞧不起井底蛙,當然更不會發覺不久的未來,這群被我們瞧不起的井底蛙將會遠遠走在我們的前頭。
(展示設計師)
(展示設計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