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庸人
貓眼的世界:我們都是庸人
立報 2012/02/09
黃懷軒
凌晨3點,兩隻貓在我窗外對峙,叫得嗷嗷響,把我給吵醒了。忽然想起幾年前在英國的時候朋友帶了一本小說給我,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貓》。
夏目漱石38歲的時候發表了他的第一篇長篇小說,就叫做「我是貓」,真正用貓眼看世界的一篇小說。故事裡第一人稱是隻貓,以牠的眼光看世事,描繪許多人物性格的口吻都很有趣。從貓的眼光看來,人們的虛假媚俗真是再難堪不過了。但因為翻譯的關係我並沒有讀完,總覺得夏目漱石不是被稱為「國民作家」嗎?怎麼讀來挺拗口的。文字反映一種氣質,是這樣的人才有這樣的文字。譯者想把他的文字翻的平實些,卻變的矯柔作態,這是讀翻譯書最痛苦的一件事。
在台灣,路上的野貓挺怕人的,除了遇上被人養著的貓出門蹓躂,不然很難見到流浪的貓狗們主動親近人。從一個社會對待動物的態度可以看見這社會文明的程度,大部分台灣人對動物就像是對待某種「物品」一樣,似乎不帶有感情或是生命的成分,更別說是尊重了;又或者是太「文明」了,以為一切的事物都可以被物化。
人們穿上衣服就覺得自己和猴子不一樣,但我總覺得動物比人類有趣多了,起碼牠們不虛假。我時常在路邊或是野外看動物看得出神,或是看著動物節目中牠們那種自然的美麗與純粹而讚歎不已;也很羨慕牠們不廢話,直接、簡單,卻比什麼都有力量。
貓和人其實很像,有非常強烈的自我意識與個性,爽就是爽,不爽了要咬你要抓你或是轉身離開牠們也一點都不會猶豫,而我們本來不也都該是這樣的嗎?只是好在貓兒們不用上學,牠們一生就只是為了成為「牠自己」;而我們,則被教育成一種附庸,金錢的附庸、權力的附庸、時尚的附庸,路上滿是一種行屍走肉般的空洞軀殼。在台灣,通常受的教育越高越是如此,如果是名校出身或是位高權重,空洞虛浮的程度更是令人難以想像。
我常常覺得,作一隻貓活在世上是最無憂無慮的事吧。慾望大概是驅使人類進步的動力,卻似乎也一步步的把人們帶向地獄。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每天一睜開眼,就是一堆瑣事,或是工作工作再工作;而這一切只是為了有更好的居住,更好的車,更好的食物,更好的無數外在事物。於是我們必須在乎銀行存款數字,在乎利率,在乎學歷,在乎競爭力;說穿了,這一切只不過是為了擁有更好的吃喝拉撒睡。
在貓的世界裡,這一切都是庸人自擾,多此一舉。
(展示設計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