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August, 2014

英國、英國

貓眼的世界:英國、英國


台灣立報 2013/11/01
黃懷軒

去英國念書不過就是短短的18個月,但我的心卻早就留在英國回不來。人們總說去國懷鄉,這在我身上倒是不太應驗,在英國念書的18個月中除了偶爾想念家人朋友,我對台灣終究沒有多大想念。反倒是返國如異鄉,回台灣已經7年,我卻仍舊不習慣。歸根究柢,這煩悶不習慣的疏離感,大概自懂事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算算我也疏離了幾十年。

崇洋媚外?我不否認啊,在社會風氣、理性或某些形而上的層面,我的確是崇洋媚外。當年要去英國的時候,由於工作忙碌,基本上完全沒有時間多想,甚至到要上飛機的前一天才拿到護照及簽證。但即便忙亂無閒暇多想,我倒是挺確定我一點不捨的心情都沒有,只想著我終於可以離開了。而至於壓在我心頭上的那股悶氣及疏離感究竟是什麼,我其實還不是這麼清楚。直到在英國生活大半年後,發現其實也不過就是一種崇尚理性、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而台灣社會幾十年來正是欠缺這樣的東西。

自求學階段開始,老師們就教學生只在乎成績,因為成績關係著你會上什麼學校,而大部分的老師們自以為這和你未來會成為什麼人有關係;上了大學,由於念設計,似乎不再需要課本,但花非花霧非霧似的唬爛教學法,造就了我們現在只需要出一張嘴的設計生態;政治就更不堪了,只有敵我,沒有道理,永遠有人搶著出來爭功領好處,卻沒有人想認真地解決真正的問題,甚至一天到晚操弄國族認同耍悲情,不煩嗎?

假如有政客或媒體出來耍悲情、灑狗血的以國族認同或情感為號召,英國人肯定會覺得這人腦子有問題,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為國家或族群認同該是一種議題;在學校裡,一樣是教設計,但卻是務實的討論,永遠不會遇到一個講師或教授對你的提問或作品以一種說雲說霧式的方式回答或評論,甚至連美醜也不在討論之列,因為那是另一個層次的事。英國的學校裡設計討論方法、分析利弊、探討是否解決問題,而美感屬於個人,或許可以訓練,卻沒法教;社會上英國人對政治沒有狂熱,國會改選這等大事也是靜悄悄,家裡沒電視或不仔細看報紙你根本不會知道正在大選,反倒是國會大廈周邊到處都有抗爭群眾,反對出兵中東、反對BP石油極地開發等議題。

可以想像台灣對世界上發生什麼事投以更多的眼光嗎?可以想像有天我們不再有人對台灣中國等國族議題感興趣嗎?可以想像我們教導下一代成為一個扎實的人而不是一種演員嗎?當有那一天來到,就不悶不疏離了。
(展示設計師)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