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September, 2012

詩一般的設計(三)


貓眼的世界:詩一般的設計(三)



台灣立報 2012/09/28
黃懷軒

接觸業界這些年,不知收過多少建築師或前任室內設計師留下的爛攤子,其中不乏國內知名大師級的人物,大部分的問題是遠看OK,近看還好,搬進去就逼瘋你。好一點的設計是好看不好用,糟一點的是不好看又不好用,再慘一點的是醜斃了又不能用,在台灣的公共建設領域,大部分是後者。

台灣大部分的設計師們或多或少腦子裡總有著某一部分自詡為「詩人」,基本上詩人是一種藝術家,詩自然是一種藝術形式,藝術是不需為現實負責的。藝術之所以為藝術就是因為超脫現實的約束與界線才被稱為藝術;但設計並不是這樣一種東西,脫離了現實就不是設計了。不論何種領域的設計專業,設計之所以為設計就是因為它總是有著某個適用的「對象」,不論是看的、用的、住的,一切與你食衣住行吃喝拉撒睡有關的都是對象之一,設計總有目的,必須服務某種現實的人事物。但是說到詩與藝術,則是甚麼都不必管,越是虛無飄渺,越是脫離現實超脫想像就越好,只要是發自內心的感受表達甚至是情感面的無病呻吟都OK,喜不喜歡愛不愛純粹是個人感受,與現實無涉。如此看來,當設計師以為自己是詩人藝術家的時候,難道不會是一場災難?設計當然牽扯到美感這件事,好的設計當然也可以是一種帶有詩意或藝術性的表現,但別騙了好不好,設計師們真的都是詩人嗎?

借用朋友曾引用奧地利詩人Rainer Maria Rilke的話說:「如果不寫詩會死你才寫。」真是一點也沒錯。詩意是一種不得不,一種必然,而不是刻意矯揉造作所能夠營造的。這麼說吧,若你滿腦子想著要寫詩而刻意的拼湊一些詞不達意毫無深度的文字,肯定除了虛偽矯情之外一點詩意都沒有,除了自欺欺人的自以為詩,大概也只有同樣虛榮的一班人會附和這樣的一種詩意。

若你設計中的美感與詩意不是因著既定條件的不得不,那麼肯定會有更好的處理方式,或是甚至不要也沒差。如果設計中的詩意不是來自於一種必須或必然,那這樣的設計十之八九都只是一種虛榮的賣弄,故做曖昧狀,刻意故做玄虛的把一種淺薄虛無的東西包裝得很深刻,賣弄大於專業,行銷多於務實,沽名釣譽。這樣的設計其實真正在乎的東西與對象無關,只與個人利益有關。

由於展示設計的工作關係,時常必須接觸各領域的設計師,但不論是哪個設計領域,設計這行業與環境的成熟與否,真正需要的是一堆秉持專業的「好設計師」,而不是造就一堆沽名釣譽的「大師」。
(展示設計師)

詩一般的設計(二)


貓眼的世界:詩一般的設計(二)



台灣立報 2012/09/21
黃懷軒

在台灣,以各種技師法規上來說,建築師真的是頂天的大,舉凡你想的到的任何與都市計劃、土木、結構或是舉凡扯到「空間」相關的作業領域,建築師都是法規上所謂的「專業人員」。任何碰觸室內設計、建築、結構、營造等相關行業的人都知道一項建築行為有多麼複雜,尤其是牽扯到都市計畫審議、水土保持、大地工程領域的專案,我實在很難相信以台灣現行建築師的養成制度,建築師可以是如此多工的專業人員。

室內設計師則是現在市場上的顯學,房地產夾著萬鈞之勢擊潰了在資本主義中顯得無力的小民們,看著滿天飛的豪宅,動不動就是千萬裝潢,室內設計師也跟著升了天,人們看著「室內設計師」這個頭銜與專業,腦子浮現的是打扮時尚、擁著帥哥美女兼開跑車的多金專業者。但其實在法規面上,台灣的室內設計師甚麼狗屁權力都沒有,充其量只能貼貼材質做做櫃子,但台灣的室內設計師們通常也都甘於如此,反正業主不懂也怕麻煩,花心思調整務實的空間機能吃力不討好,表面裝修則是做越多越賺錢,何樂不為?

我可以理解在西方社會普遍尊敬建築師的想法,因為建築師的養成除了工程上的專業背景之外,絕大部分來自於自身的修養、美感的養成與人文的累積,這種認同與尊重來自於文化,而不是法律上的簽證權力。事實上,在歐洲,建築師和其他相關專業技師,甚至是室內設計師的權力是平行的,沒有高低的分別,有些國家如英國、日本,建築師的執照是分級的,必須一級一級往上取得,各級別能作的空間類型與規模都受到限制;但是反觀台灣,建築師大得不得了,其它的結構技師、都市規劃師、室內設計師全都在建築師之下,一旦十年寒窗考上了,你就幾乎甚麼類型的案子都可以做了。附帶一提,台灣其實沒有「室內設計師」這種國家證照,只有「建築物室內設計乙級技術士」這種誰都可以考的證照。

台灣的設計界其實充斥著成名的想像,所以我們習慣把話說的很好聽,把設計的原由說的很玄,好像這樣才專業、才是有內容。拆穿了,不過是「為賦新辭強說愁」的濫情與虛榮。歐美日等國家成熟的設計產業倚仗的其實是那些秉持專業默默執行業務的建築師與設計師們,出類拔萃的頂尖團隊遇上機會了,或許就成了知名的設計人物或公司,但若是大家都只是想著要「出名」,矯揉造作的虛偽名聲其實是經不起時代考驗的。
(展示設計師)






13 September, 2012

詩一般的設計(一)


貓眼的世界:詩一般的設計(一)



台灣立報 2012/09/14
黃懷軒

設計其實應該是一個很務實的行業,不論你從事的是建築、展示、室內、或是產品設計。其實大概也只有平面、多媒體這類設計行業,由於呈現的工具不同,最終的成品可以很前衛虛幻之外,凡是與人的使用直接發生關係的設計,如果不是屬於實驗或是暫時的性質,那要多前衛多虛幻都不過是種噱頭罷了。即便是像平面、多媒體這類設計行業再怎麼天馬行空仍舊有許多實務面的問題需要溝通解決;但在台灣,不論是建築、展示、室內或是產品這些更加需要研究與在乎使用者模式等務實問題的設計領域,反而通常都只能看到設計者的個人大秀。

除了供私人使用的住宅之外,其他的公共建築空間,必須從都市計畫階段開始就有完整的規劃與設計想像,其中甚至必須考量未來的政策與實際執行面的現實條件,每一階段接手的設計專業者,依據一個既成的規劃大目標前進,如此才能成就一個長遠的、有發展性的有用設計。天底下沒有無任何條件限制的設計案,一個好的設計師可以在既定條件下解決問題,並且發揮創意提出兼具美感與實用的方法,以求在滿足這些條件下的最佳解答(solution)。在台灣的公共建築或後續相關設計案中,當然也有著一些政策與產業結構上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這些參與其中的設計專業者,似乎早忘了我們究竟為什麼需要「設計」這回事,努力的求財求名求生存,造就了台灣島上一堆一擲千金卻無用的蚊子館與土地浪費。

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這些以空間為專業的人,時常使用我們一般人聽不懂的話語來說明他們的設計,例如「明顯的看來其虛體的主體性並不存在」、「流動的詩意會取代封閉性,好讓虛體更自在地流串到實體空間」、「我們試著以一種虛實交錯的空間錯置來塑造整體空間的詩意氛圍」。我不否認言語的描述有其極限,大部分的抽像事物我們無法用言語表達,但是身為空間的「專業者」之一,我都聽不懂上述的說明,難道沒有空間專業背景的一般人聽得懂?設計都快變成玄學了,這是在賣弄修辭能力或是甚麼?

建築師或室內設計師們總愛大放厥詞談詩談美談哲學,就是不太談好不好使、能不能解決既有或即將面臨的問題,只求好酷好炫好有話題性。人說「年少情懷總是詩」,這麼看起來,在台灣的設計圈似乎還只停留在「青春期」的階段。
(展示設計師)

06 September, 2012

以色列法庭駁回若雪‧柯利家人之控告

Diaa Hadid 著;黃懷軒 譯;李鑑慧 校訂
原文出處:2012.08.28英國獨立報 (The Independent)
原載:巴勒網  2012.09.05

以色列法庭於昨日駁回了一名遭軍方推土機輾斃的美國活動人士的訴訟案,該訴訟案由其父母所提出,她於2003年在迦薩走廊試圖阻擋以色列軍方推土機前進時遭碾壓致死。法庭裁決軍方對於她的死亡沒有過失。

推土機駕駛說他當時沒有看見23歲的若雪‧柯利(Rachel Corrie)─一名反對以色列軍方拆除巴人家園的親巴勒斯坦活動人士。軍方將她2003年3月的死亡事件視為意外,但柯利的父母對軍方的調查不滿意,並於事件發生兩年後提出民事訴訟。

法官Oded Gershon在解釋地方法院的裁決時指出,柯利「將她自己置於險境」,並聲稱她的死亡是「她自找的意外所導致的結果」。他說軍方已進行了適切的調查,並駁回了柯利家所提出的象徵性1元美金的損害賠償與訴訟費用。

柯利的父母親,克雷格與辛蒂‧柯利在判決出爐後並未立即發表任何言論,僅是緊握著彼此的手。

他們的委任律師Hussein Abu Hussein對法院的裁決感到遺憾,並說「此一判決譴責的是受害者。」

「這其實並不令人驚訝,這個判決只不過是有罪不罰的現象再度戰勝究責與公平原則的另一例」,他說。「若雪‧柯利於迦薩以非暴力方式在抗議屋宅強拆與不公義時遭到殺害,而今天,這個法庭卻敲章贊同此一錯誤且非法的行為,此舉已愧對保護人民生活的職責。」

強拆家園是以色列在迦薩南部以及埃及邊界一帶,為了阻止巴勒斯坦對以色列士兵及猶太屯民所發射的數以百計的之射擊與迫砲襲擊的不成功行動的一部份。若雪‧柯利死亡的那一天,她和其他的活動人士進入了封閉的軍事區域抗議此一強拆政策。

根據處理巴勒斯坦難民事務的聯合國機構,自2000年9月巴勒斯坦人起義起的4年內,以色列軍方造成了超過17,000名迦薩人民無家可歸。當時的強拆政策曾引發國際社會的譴責。

(美聯社)

若雪,我,我們


貓眼的世界:若雪,我,我們



台灣立報 2012/09/07
黃懷軒

自從上週8月28日若雪.柯利(Rachel Corrie)家族提出的民事訴訟案在以色列法院遭到駁回後,一個多禮拜以來,國內的大小媒體報章雜誌,都不曾提起過這件事。說實在的,在台灣某個八卦名人打個嗝放個屁說不定都還會被追蹤報導。但若雪是哪位?管巴勒斯坦幹啥?以色列與美國是苦難艱辛和正義的化身啊(說時抬頭仰天遠望……),大概就是在台灣的媒體們所能傳達的訊息了,大概就是只有這種程度。我完全無法否認媒體的力量,我也無法否認我對台灣媒體的無力與厭惡。

人們時常談夢想,夢想好像是一種動力,一個希望,驅使我們往那夢想的方向走去。昨夜夢到與老爸鬥嘴,扯到夢想是什麼,夢中隨口回了一句「夢想不過是黑暗中的那點微光」,語畢夢醒,想著這句話。若雪.柯利與其他的志願者,大概就是黑暗的巴勒斯坦佔領區內的點點微光,試著照亮被鋪天蓋地而來的黑暗人性籠罩,傾國家之力逕行惡事的不義之地。

若雪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代表班上參加一場討論饑荒問題的記者會,並發表了簡短的演說,她說:

「我來此,是為了其他小孩;我來此,是因為我在乎。我來此,是因為世界各地有許多小孩飽受痛苦;我來此,是因為每天有四萬個小孩死於饑餓。我來此,是因為這些受苦的人大多是小孩。

我們應該明白,窮人就在我們四周,但我們卻忽略他們的存在。我們應該明白,這些死亡是可以避免的。我們應該明白,第三世界的人就跟我們一樣,一樣思考,一樣照料他人,一樣哭泣微笑。我們應該明白,他們就是我們,而我們就是他們。

我的夢想就是希望人們能夠在西元兩千年底,制止饑荒問題;我的夢想就是希望給窮人一個機會;我的夢想就是挽救每天死去的那四萬人。

我相信,如果我們願意瞻望未來,追尋那道閃耀的光芒,夢想就可以實現,而且也將實現。但是,如果我們置之不理,那光就會消失。如果我們都願意提供協助,並且一起工作,這光芒就會因為盡情燃燒而更加燦爛,帶來明天的希望。」(註)

若雪對我而言像是一個夢想,黑暗中的那點微光,讓我在關注這些發生於周遭或陌生國度中近乎絕望的極惡之事的時候,相信會有這麼一天,當黑暗驅散,不會再看到有人犧牲生命成為那道光,我們也將不再需要區分你我。如同若雪在10歲時就已告訴我們的:「我們應該明白,他們就是我們,而我們就是他們。」
(展示設計師)

註:若雪演講中文內容節錄自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陳真的文章《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死》。

03 September, 2012

若雪之後


貓眼的世界:若雪之後



台灣立報 2012/08/31
黃懷軒

英國《衛報》在星期二刊了一幅漫畫,畫中一輛貼著以色列國旗的推土機剷除了蒙住雙眼,手持天秤與劍的正義女神像。對以色列法庭宣判以色列軍方不須為若雪‧柯利(Rachel Corrie)的死亡負擔任何責任的判決做出了回應。

在我認識若雪之前,我仍舊天真的以為這世界美好得不得了,以色列是上帝的子民、正義的化身,巴勒斯坦是萬惡的恐怖分子,一切的不公不義不須要想太多,不是發生在我身上,不是發生在我家門前,離我好遙遠,與我何干?直到若雪用她的生命在我面前打破一切的假像。

23歲的你在幹嘛?我是還在念大學,每天醉生夢死,不知道生命是怎麼一回事。9年多前,2003年3月16日,若雪以肉身阻擋以色列軍方的推土機,只為了阻止以色列軍方無故剷除位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和她一同生活的巴人家庭房舍。我想當時的她也沒想過要成為烈士,會就此一去不回。她當時穿著顯眼的背心,手持擴音器站在高處,推土機卻仍舊無視她的存在,重達數十噸的推土機從她身上來回輾過。她當時只有23歲。她是美國人,ISM(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Movement,國際團結運動組織)的一員,該組織主張團結巴勒斯坦人,以非暴力的方式反對以色列在加薩與約旦河西岸的軍事占領。

這個星期二(8月28日)以色列位於海法(Haifa)的地方法院對若雪‧柯利(Rachel Corrie)的死亡做出了判決,認為她在當時沒有保持安全距離,已經違反人之常情(意思大概是她瘋了),免除了以色列軍方必須為她的死亡負擔任何的責任,判決指出若雪的死,只是單純的一場悲劇、不幸的意外。國際人權組織稱以色列的判決是「危險的先例(dangerous precedent)」,此一判決將讓以色列軍方有「合法的黑洞(Legal black hole)」可以成為往後類似行為免責的藉口。

美國著名的影像與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中闡明,在影像與資訊發達的現代,我們反而對他人的受難與痛苦顯得更加的冷漠。遠方的燒殺擄掠不公不義,難道只是如同娛樂圖像一般的存在?當時若雪的死震驚了國際社會,9年多後的現在,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佔領區的折磨不減反增,變本加厲,世人又有多少真的在乎那發生於千里之外的苦難?

難道若雪的死不足以喚醒我們?印度聖雄甘地說:「我的生命即是我的訊息。(My life is my message.)」我想著,若雪也已用她年輕的生命捍衛反對不義的決心。英國《衛報》的評論說的很好:「法官的判決不只是粉飾了若雪的死,更讓她進一步的傳播開來。(The judge's verdict did not merely spruce up the whitewash over Corrie's death. It spread it yet further.)」
(展示設計師)

衛報漫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