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耶路撒冷的「無聲轉移」已近乎完成
前陣子幫忙翻譯的文章,原載巴勒網 。
東耶路撒冷的「無聲轉移」已近乎完成
作者:Elodie Guego原載:Forced Migration Review, 2006, 9, 8
翻譯:黃懷軒
以色列正密切執行一長期計畫,意圖改造其所併吞的東耶路撒冷之人口結構。其諸多政策,比如撤銷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的居留許可以及將此城市猶太化等,皆被視為種族淨化政策。
以色列於1967年的六日戰爭勝利後,併吞了1948英國託管結束後在約旦統治下的東耶路撒冷,以及曾屬於約旦河西岸的64平方公里土地。耶路撒冷因此成為以色列的最大城,他們並聲稱它是「不可分割的永恆首都」。以聯合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則持續指責這項單方面的併吞行動,而且認為這違反「禁止強迫取得領土」的國際法基本原則。國際社會一貫地視東耶路撒冷為一被佔領的地區,如同約旦河西岸及迦薩走廊。
國際社會支持巴勒斯坦對東耶路撒冷的主權部分因為在佔領期間,巴勒斯坦人原佔東耶路撒冷人口多數。以方過去以來致力於人口結構上的戰鬥,以確保以色列人在整個城市的統治權。近四十年來,歷任政府持續執行一連串改變城市人口結構的政策,確保猶太人在人口數字上的優勢。在圍繞東耶路撒冷的隔離牆建立前,以色列主要透過一系列令巴人生活日益難耐的歧視性規定,和鼓勵增加在巴人鄰近地區的以色列屯墾區,來持續減少巴勒斯坦人口。如今約有二十三萬巴勒斯坦人居住在耶路撒冷,佔了耶路撒冷30%的人口。
以色列軍方設計的後1967計畫中並未將巴人密集居住區域包括在內,但卻將數個巴勒斯坦村落劃入耶路撒冷的範圍。而那些生活在新市區邊界外,或於1967年被劃於耶路撒冷以外的西岸居民則受到軍方統治。以色列政府在新行政邊界內針對巴勒斯坦居民執行一項人口普查,並授與佔領區內的巴勒斯坦居民永久居留的身分。假如他們宣示效忠以色列,甚至有資格可以成為以色列公民。但絕大多數的巴人拒絕承認以色列在耶路撒冷佔領區的統治權,這意味著最後只有約2.3%的耶城巴人宣示成為以色列公民。而其他取得永久居留身份的巴勒斯坦居民則如同自願移居以色列的外國人一般,受以國法律及司法權管轄。
耶路撒冷永久居留身份和以色列公民有很大的不同。以色列永久居民有權在以色列境內生活及工作,不必申請特殊許可;他們並享有各項社會福利以及地方選舉的投票權。然而永久居留身份並不自動及於持有者的子女與配偶,而且持有永久居留身份的人也不像以色列公民一樣,享有隨時回到以色列的權利。
以色列自1967年到1994年間已經在東耶路撒冷徵收了24.8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有80%的土地來自巴勒斯坦人,而且土地徵用還不斷在持續當中。如今東耶路撒冷只有不到7%的土地為巴人所有。大部分徵收的土地被用來修築猶太屯墾區和屯民的專用道路。此舉違反了國際人道法中禁止佔領國遷徙己方人口進入被佔領區的規定。耶城自治當局並利用擅自劃分的限制區,建立聲稱是為了環保目的而規劃的「綠色區域」,但是實際上卻是迫使巴人遷出並保留土地供猶太人定居的一種策略佈局。
限制巴人在建築稠密區域取得建築許可的市鎮計畫方案(TPS)是「無聲併吞」的另一項重要手段。TPS被用來限制巴勒斯坦人地區的發展。巴人只被允許建造一至二層樓的房屋,然而比鄰的以色列人樓房卻可能高達八層樓;巴人要獲得一份建築許可必須經過繁複且耗時的行政程序,這些程序索價大約兩萬五千美金,對於收入大幅少於以色列人的巴勒斯坦居民來說,這尤其是一項相當大的阻礙。即便如此,耶城自治當局每年核發給巴人的建築許可仍舊不成比例地只占微小的百分比;在1990-1997年間合法興建的住家中,只有7.5%屬於巴勒斯坦人所有。
「生活中心」政策
以色列內政部在1995年頒布一項新規定,要求巴勒斯坦居民提出他們在過去七年中,持續地在耶路撒冷工作及居住的証明。這項證明的要求標準極端嚴苛,甚至從未離開過耶城的居民也很難提出。無法提出其「生活中心」在耶城證明的巴人面臨的是永久居留身分遭撤銷、家庭團聚申請被駁回、小孩不准登記戶口等的風險。「生活中心」政策頒布後,耶城居留身分證遭沒收的數量上升超過600%。由於早期歧視性政策,許多的東耶路撒冷居民搬遷至耶城的市郊地區,這些地區也被宣佈視為耶城以外的地區,因此有超過五萬人的居留權被撤消。為了保護他們的居住權及附帶的社會權利,約兩萬名巴人回到耶城邊界內生活。
以色列的「生活中心」政策嚴重影響到巴人在健康、家人重聚、孩童戶口登記和加入以色列國家保險方案及社會福利等諸多方面的基本權利。「生活中心」政策更規定每年必須重新認證配偶的居留許可。數以千計的巴勒斯坦兒童由於父母未雙方均獲得耶城身分證而被拒絕登記註冊,因此許多基本權利被剝奪,包括受教育權。儘管「生活中心」政策曾暫時被中止,但是2000年9月爆發的Al Aqsa(譯註:僅次於聖城麥加、麥地那的第三個回教聖地)二次抗暴運動,卻又讓這政策死灰復燃。自2002年5月起,以色列開始拒絕接受家庭團聚的申請,並且拒絕將在佔領區出生的孩童註冊成為永久居民。
隔離牆的興建則更加鞏固了「生活中心」政策的目標。它不但使東耶路撒冷有效地與以色列連結並自西岸孤立,甚至使巴勒斯坦社區與東耶路撒冷隔離。隔離牆聳立在先前屬於耶城市政邊界內的西邊鄰近地區(Shu’afat難民營及擁有五萬五千人口的West Anata),且絕大部分的當地居民都持有耶城身分證。隔離牆也將一些必須依靠耶城提供生存所需的巴勒斯坦鄰近地區分離開來;而由於以色列當局強加的歧視性稅賦制度及建築限制,有將近五萬名巴勒斯坦居民被強迫搬遷。
在「生活中心」政策下,那些被隔離在耶城圍牆外的西岸地區持有以國永久居留許可的巴人,尤其是那些居住在耶城邊界以外的居民,將失去耶城居民的身份。隔離牆造成許多巴人無法進入耶城工作或取得基本社會服務。未持有永久居留證的家族成員現在也將無法規避以色列的居留規定,而他們擁有居留證的配偶則必須選擇生活在牆的另一邊,或是失去他們在耶城內的工作與居住的權利。根據聯合國佔領區人權狀況特別觀察員指出,「以色列希望透過強制巴勒斯坦人配偶移居隔離牆外的西岸地區,來減少巴人在東耶路撒冷的人口」。
住宅危機和巴勒斯坦社區過於擁擠的程度近來迫使巴人移居市政邊界之外,或是不得不違反以色列法律興建住宅。而非法興建住宅使巴人暴露在高額罰款及房屋遭到破壞的威脅之下。近年來,由於缺乏建築許可而遭到摧毀的房屋數量急遽攀高。根據以色列人權組織B’tselem的報告,在1999到2003年間,東耶路撒冷有229間房屋及其他建築物被摧毀;而光是在2004到2005年一年間,就有198間房屋被摧毀,迫使594人無家可歸。當以色列加速這摧毀行動時,也同時加速了其土地徵收行動,並同時在巴人社區心臟地帶如Ras-al-amud或橄欖山(Mount of Olives)建立新的猶太屯墾區。
沿著耶城邊界或在邊界內興建的隔離牆註定將使得那些因土地被沒收、房屋被摧毀或因屯民團體壓迫而被驅離至耶城外的巴人無法返回耶路撒冷。在「生活中心」政策下,他們將失去在耶城居住的權利,而且無法在沒有取得特別許可的狀況下回到耶路撒冷。在以國「不在地主財產法」(Absentee Property Law)規定下,,他們拋棄在耶城的財產或房舍將面臨被查封的風險。
東耶路撒冷的「無聲轉移」已近乎完成
作者:Elodie Guego原載:Forced Migration Review, 2006, 9, 8
翻譯:黃懷軒
以色列正密切執行一長期計畫,意圖改造其所併吞的東耶路撒冷之人口結構。其諸多政策,比如撤銷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的居留許可以及將此城市猶太化等,皆被視為種族淨化政策。
以色列於1967年的六日戰爭勝利後,併吞了1948英國託管結束後在約旦統治下的東耶路撒冷,以及曾屬於約旦河西岸的64平方公里土地。耶路撒冷因此成為以色列的最大城,他們並聲稱它是「不可分割的永恆首都」。以聯合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則持續指責這項單方面的併吞行動,而且認為這違反「禁止強迫取得領土」的國際法基本原則。國際社會一貫地視東耶路撒冷為一被佔領的地區,如同約旦河西岸及迦薩走廊。
國際社會支持巴勒斯坦對東耶路撒冷的主權部分因為在佔領期間,巴勒斯坦人原佔東耶路撒冷人口多數。以方過去以來致力於人口結構上的戰鬥,以確保以色列人在整個城市的統治權。近四十年來,歷任政府持續執行一連串改變城市人口結構的政策,確保猶太人在人口數字上的優勢。在圍繞東耶路撒冷的隔離牆建立前,以色列主要透過一系列令巴人生活日益難耐的歧視性規定,和鼓勵增加在巴人鄰近地區的以色列屯墾區,來持續減少巴勒斯坦人口。如今約有二十三萬巴勒斯坦人居住在耶路撒冷,佔了耶路撒冷30%的人口。
以色列軍方設計的後1967計畫中並未將巴人密集居住區域包括在內,但卻將數個巴勒斯坦村落劃入耶路撒冷的範圍。而那些生活在新市區邊界外,或於1967年被劃於耶路撒冷以外的西岸居民則受到軍方統治。以色列政府在新行政邊界內針對巴勒斯坦居民執行一項人口普查,並授與佔領區內的巴勒斯坦居民永久居留的身分。假如他們宣示效忠以色列,甚至有資格可以成為以色列公民。但絕大多數的巴人拒絕承認以色列在耶路撒冷佔領區的統治權,這意味著最後只有約2.3%的耶城巴人宣示成為以色列公民。而其他取得永久居留身份的巴勒斯坦居民則如同自願移居以色列的外國人一般,受以國法律及司法權管轄。
耶路撒冷永久居留身份和以色列公民有很大的不同。以色列永久居民有權在以色列境內生活及工作,不必申請特殊許可;他們並享有各項社會福利以及地方選舉的投票權。然而永久居留身份並不自動及於持有者的子女與配偶,而且持有永久居留身份的人也不像以色列公民一樣,享有隨時回到以色列的權利。
以色列自1967年到1994年間已經在東耶路撒冷徵收了24.8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有80%的土地來自巴勒斯坦人,而且土地徵用還不斷在持續當中。如今東耶路撒冷只有不到7%的土地為巴人所有。大部分徵收的土地被用來修築猶太屯墾區和屯民的專用道路。此舉違反了國際人道法中禁止佔領國遷徙己方人口進入被佔領區的規定。耶城自治當局並利用擅自劃分的限制區,建立聲稱是為了環保目的而規劃的「綠色區域」,但是實際上卻是迫使巴人遷出並保留土地供猶太人定居的一種策略佈局。
限制巴人在建築稠密區域取得建築許可的市鎮計畫方案(TPS)是「無聲併吞」的另一項重要手段。TPS被用來限制巴勒斯坦人地區的發展。巴人只被允許建造一至二層樓的房屋,然而比鄰的以色列人樓房卻可能高達八層樓;巴人要獲得一份建築許可必須經過繁複且耗時的行政程序,這些程序索價大約兩萬五千美金,對於收入大幅少於以色列人的巴勒斯坦居民來說,這尤其是一項相當大的阻礙。即便如此,耶城自治當局每年核發給巴人的建築許可仍舊不成比例地只占微小的百分比;在1990-1997年間合法興建的住家中,只有7.5%屬於巴勒斯坦人所有。
「生活中心」政策
以色列內政部在1995年頒布一項新規定,要求巴勒斯坦居民提出他們在過去七年中,持續地在耶路撒冷工作及居住的証明。這項證明的要求標準極端嚴苛,甚至從未離開過耶城的居民也很難提出。無法提出其「生活中心」在耶城證明的巴人面臨的是永久居留身分遭撤銷、家庭團聚申請被駁回、小孩不准登記戶口等的風險。「生活中心」政策頒布後,耶城居留身分證遭沒收的數量上升超過600%。由於早期歧視性政策,許多的東耶路撒冷居民搬遷至耶城的市郊地區,這些地區也被宣佈視為耶城以外的地區,因此有超過五萬人的居留權被撤消。為了保護他們的居住權及附帶的社會權利,約兩萬名巴人回到耶城邊界內生活。
以色列的「生活中心」政策嚴重影響到巴人在健康、家人重聚、孩童戶口登記和加入以色列國家保險方案及社會福利等諸多方面的基本權利。「生活中心」政策更規定每年必須重新認證配偶的居留許可。數以千計的巴勒斯坦兒童由於父母未雙方均獲得耶城身分證而被拒絕登記註冊,因此許多基本權利被剝奪,包括受教育權。儘管「生活中心」政策曾暫時被中止,但是2000年9月爆發的Al Aqsa(譯註:僅次於聖城麥加、麥地那的第三個回教聖地)二次抗暴運動,卻又讓這政策死灰復燃。自2002年5月起,以色列開始拒絕接受家庭團聚的申請,並且拒絕將在佔領區出生的孩童註冊成為永久居民。
隔離牆的興建則更加鞏固了「生活中心」政策的目標。它不但使東耶路撒冷有效地與以色列連結並自西岸孤立,甚至使巴勒斯坦社區與東耶路撒冷隔離。隔離牆聳立在先前屬於耶城市政邊界內的西邊鄰近地區(Shu’afat難民營及擁有五萬五千人口的West Anata),且絕大部分的當地居民都持有耶城身分證。隔離牆也將一些必須依靠耶城提供生存所需的巴勒斯坦鄰近地區分離開來;而由於以色列當局強加的歧視性稅賦制度及建築限制,有將近五萬名巴勒斯坦居民被強迫搬遷。
在「生活中心」政策下,那些被隔離在耶城圍牆外的西岸地區持有以國永久居留許可的巴人,尤其是那些居住在耶城邊界以外的居民,將失去耶城居民的身份。隔離牆造成許多巴人無法進入耶城工作或取得基本社會服務。未持有永久居留證的家族成員現在也將無法規避以色列的居留規定,而他們擁有居留證的配偶則必須選擇生活在牆的另一邊,或是失去他們在耶城內的工作與居住的權利。根據聯合國佔領區人權狀況特別觀察員指出,「以色列希望透過強制巴勒斯坦人配偶移居隔離牆外的西岸地區,來減少巴人在東耶路撒冷的人口」。
住宅危機和巴勒斯坦社區過於擁擠的程度近來迫使巴人移居市政邊界之外,或是不得不違反以色列法律興建住宅。而非法興建住宅使巴人暴露在高額罰款及房屋遭到破壞的威脅之下。近年來,由於缺乏建築許可而遭到摧毀的房屋數量急遽攀高。根據以色列人權組織B’tselem的報告,在1999到2003年間,東耶路撒冷有229間房屋及其他建築物被摧毀;而光是在2004到2005年一年間,就有198間房屋被摧毀,迫使594人無家可歸。當以色列加速這摧毀行動時,也同時加速了其土地徵收行動,並同時在巴人社區心臟地帶如Ras-al-amud或橄欖山(Mount of Olives)建立新的猶太屯墾區。
沿著耶城邊界或在邊界內興建的隔離牆註定將使得那些因土地被沒收、房屋被摧毀或因屯民團體壓迫而被驅離至耶城外的巴人無法返回耶路撒冷。在「生活中心」政策下,他們將失去在耶城居住的權利,而且無法在沒有取得特別許可的狀況下回到耶路撒冷。在以國「不在地主財產法」(Absentee Property Law)規定下,,他們拋棄在耶城的財產或房舍將面臨被查封的風險。
這道八英呎高的隔離牆在安全藉口的偽裝下,讓以色列得以成就他們長期設想的目的。耶路撒冷處於中東敵對意識的心臟地帶,國際社會的緘默和疏於發聲反對以色列的人口轉換策略,將很可能招致無法回復的後果並且摧毀此地和平的前景。這項巴勒斯坦的人口轉移很快將會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國際社會卻不該再保持「無聲」。
Elodie Guego是一位人權法專業律師,於2005年在佔領區擔任義工,目前在日內瓦的「挪威難民委員會」之「內部流離難民監測中心」(Norwegian Refugee Council’s Intern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Centre)擔任助理國家分析員(Assistant Country Analyst)。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